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类主流铠甲为:明光铠、裲(liǎng)裆( dāng )和筩(tǒng)袖铠。由于这一时期战事频繁,战争消耗大,因此相较于明光铠繁琐的工艺和昂贵的造价,筩(通“筒”)袖铠、两裆铠更容易在军队中普及开来。
其中,筩袖铠是西晋军队装备的主要铠甲。其甲身用小块的鱼鳞纹甲片或龟背纹甲片穿缀成圆筒形,前后连接,并在肩部配上护肩的筒袖,可以保护军士的上臂与腋下。
有研究认为,筩袖铠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对汉代筩袖铠进行改良而来的,所以它又被称为“诸葛亮筩袖铠”。《宋书·王玄谟传》中就有关于这一称呼的记载:“寻除车骑将军、江州刺史,副司徒建安王於赭(zhě)圻(qí),赐以诸葛亮筒袖铠”。
其实追根溯源,筩袖铠所使用的筒状甲袖有着悠久的历史,东周时期的皮甲如曾侯乙墓出土的皮甲即为筒状甲袖。但曾侯乙墓出土的皮甲的甲袖为半封闭结构,只能算是“半筒”。
西汉时期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筒状甲袖,如刘胜墓、二十家子古城出土的铁甲等。不过汉代的铠甲胸前开襟,可以左右打开。而三国时期的筩袖铠为了增加防护性能,胸前不开襟。
国内出土过一些西晋、北魏时期的陶俑,如河南洛阳西晋墓陶俑身着筒状甲袖的鱼鳞短甲,形制与刘胜墓铁甲颇有相似之处,可能便是所谓的筩袖铠。
制作筩袖铠的材料特别讲究,可能是以坚轫百炼的钢片连缀而成的。这大幅提升了铠甲的防护力,强弩都无法射入。《南史·殷孝祖传》中就有记载,“御仗先有诸葛亮筒袖铠帽,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,上悉以赐孝祖。”
穿筩袖铠的人,一般头上都带护耳的兜鏊(ào),项上饰有长缨。骑兵专用的筩袖铠还附有腿裙,可以保护腿部。
东晋时期,筩袖铠仍被广泛用于军队中,至南北朝时期,随着明光铠的普及,筩袖铠趋于衰落。